我的父親—葉問

作者 : 葉正師父

先父葉問宗師,自四九年挾技來港之後, 積極發揚詠春拳, 在短短二十二年(五零至七二)之時間, 不但在港澳台地區把詠春發揚光大, 更將詠春種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, 使詠春之果實牢牢散播於世界各大國家, 他生前培養出之人才如梁相、葉步青、招允、李小龍、駱耀、徐尚田、黃惇樑、何金銘......等一班出色之弟子, 分別都能繼承宗師遺志, 把詠春拳進一步發展, 故宗師逝世後,詠春門人, 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(先父一生謙虛謹慎,從未自稱是詠春之宗師或什麼掌門人之類, 這一點, 特別寫給一些曾爭做掌門人之詠春同門為戒), 這個稱號先父實受之無愧。

先父於清未生於佛山, 佛山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個最富庶地區之一, 水陸交通十分方便, 古來就與景德、朱仙、漢口合稱為中國四大古鎮, 歷來工商業, 特別是手工業十分發達, 居民生活安定富裕, 因而文化藝術也十分昌盛, 中國功夫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種, 故歷來武風尤盛, 南派成名之武術大師如黃飛鴻、張鴻勝、梁贊、馮小清......都出自佛山, 宗師生長於這樣的一個年代, 加上他對功夫熱愛, 兼具聰明和毅力, 且得名師傳授業(前有陳華順後有梁贊之子梁碧), 宗師之成就是可以理解的。

我六二年來到香港, 即繼隨先父學拳, 後來更協助他教拳, 一直至七二年他逝世, 從未中斷, 對他如何傳授功夫, 耳濡目染, 體會深刻。藉此紀念葉問宗師誕辰一百周年的今日, 提出宗師教拳之一二心得, 願跟所有詠春同門學習和探討。

宗師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, 他經常說:[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, 固然困難, 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, 更加困難。] 作為一個一生以教拳為職志之人, 能有這種心態, 殊不簡單, 這可說是他對工作態度之認真, 對所教徒弟負責之表現。宗師一生教拳, 從不掛牌, 亦不賣招生廣告, 他之所以這樣, 其唯一之目的, 就是保留這一個[有選擇收徒弟之主動權。] 二十年來, 宗師信守這個原則, 作為一個教拳為職志者, 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

詠春拳是一門實而不華, 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, 宗師對初入門者之基本訓練, 十分重視, 當傳授小念頭時, 從正確手法, 腰馬配合, 到發力運用, 從沒有時間限制, 只要學者能達到他的要求, 他才會進而教授新的課程, 從不苟且, 這其實是對勤學者一種獎勵。

宗師授拳另一特點, 就是量才而教, 他對每一個學者, 從心理而至個性, 身材體魄而至知識程度, 文化修養而至吸收能力, 先作充分了解, 更根據每個學者不同所需, 作出不同的方法而教, 務使每一個學者都能更易學習和吸收。

宗師教拳過程中極之注重黐手和自由搏擊的練習, 這是培養學者對詠春的喜愛和信心, 從而引導學者進一步對詠春拳的法度和木人樁之研究。

宗師除對詠春功夫有高深的造詣外, 他早歲時, 亦曾受過高深的教育, 更加上他不斷吸收現代之科技知識, 故經常能用今日之科技常識。如力學原理、幾何角度......去解釋詠春拳之法度。宗師更能進揚棄一些玄學上今人費解的理論, 如五行、八卦, 相生相剋的辭語等, 這一點對功夫淨化, 實是宗師之所以有如許之成就。宗師從來沒有且十分討厭一些[巧遇甚麼奇人異士, 授予特異功能, 或是武林絕學, 藉此欺騙門徒, 宣傳自己的行為。] 他認為這樣的人, 是對自己所學毫無信心, 對功夫之法度, 認識十分膚淺, 而希望能利用這種似是而非之故事, 去嚇人騙人而矣。這種不靠真材實學的教拳形式方法, 注定是失敗。

宗師授拳之心得, 當然不祇上述幾點, 更希望詠春同門今後有更多和更有意義之發掘。
 

Copyright 2004 © Luk Yeung Wing Chun Kung Fu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返回頁頂